2021年中国仿真学会科学技术奖项目成果介绍与推广
2021-09-10 02:23:17

 图片2021年中国仿真学会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图片

项目名称:基于群体智能的仿真优化理论方法及应用

项目完成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清华大学、湘潭大学 

    针对智能制造、军事决策等领域中涌现的复杂系统大规模仿真优化难题,本项目聚焦“群体智能仿真优化系统理论”、“数据与知识融合机制”与“学习与进化增强策略”三个基本科学要素,在“建模认知”和“优化决策”两个层面,解决“建立群体智能仿真优化的系统性理论”、“刻画数据与知识的融合机理”、“揭示群体智能的增强机制”等本质科学难题,开展“数据与知识共融的群体智能仿真优化理论与方法”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依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省杰出青年基金、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通过十余年系统性的深入合作研究,建立了复杂系统群体智能仿真优化的统一框架,形成了智能算法收敛性分析的理论体系,发现了均衡深度搜索和广度探索的内在规律,揭示了设计学习型智能仿真优化的“知识与群智融合”机制,提出了“模型与数据集成”的增强型群体智能仿真优化策略与算法,并在以军事新能源系统规划、卫星测运控任务规划、美团大规模配送优化等为代表的军事、国防、经济领域得到成功应用与验证。

团队介绍:

图片

图片

 

 图片2021年中国仿真学会科学技术奖创新技术奖一等奖 图片

项目名称:大规模活动复杂体系仿真技术及重大应用

项目完成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本项目针对大规模活动组织管控的迫切需求,系统地揭示了大规模活动复杂体系中人群行为复杂特性和认知规律,提出了人群行为建模理论方法,建立了大规模活动认知仿真的技术体系,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活动建模仿真软件及系统,开展了系列大规模人群活动组织策划与管理控制仿真的示范应用,取得了如下创新成果:1、提出了人群行为建模理论方法,揭示了人群复杂行为的形成和推演机理,解决了集结疏散、人群应急管理自适应构建和协同演化计算问题。2、提出了大规模活动认知仿真的技术体系,实现了活动体系的组织手段从感知到认知仿真的技术路径,融合智能创意、交互、可视化、评估等多种技术,解决了大型活动全流程、全要素、全方位的复杂体系仿真问题。3、提出大规模活动规划组织实施全流程解决方案,突破了传统手段的大型活动组织管控的局限性,研发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活动建模仿真软件及系统,实现了对大规模活动创意质量、速度、数量、可行性保障。本项目在大型活动仿真领域共授权专利39项,获得软件著作权26项,实现我国在大规模活动智能化理论和实施领域的技术总体水平达到国际领跑水平。全面应用于奥运、国庆、春晚等20余次国家重大活动,开辟先进仿真技术新方向,提升为人民服务和完善国家治理能力发挥重要作用。推广应用情况:

 

图片

▲  2018平昌冬奥会北京文艺表演预演仿真系统及转播机位仿真应用场景

图片

▲ 2019国庆70周年游行全要素预演仿真系统 、联欢活动演员调度推演仿真系统

图片

▲ 2010-2020央视春晚物理舞台与数字化电视舞台仿真控制系统

 

团队介绍:

  本项目团队为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数字媒体与仿真技术研究所,以数字表演与仿真技术数字表演与仿真实验室为主要科研平台,主要研究方向为人群建模与仿真、工程仿真与计算、数字表演仿真技术、交互媒体与可视化、智能媒体与量子仿真等,在大规模人群仿真计算、表演过程仿真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特色明显。团队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十多项科研项目,完成了“2008北京奥运”、“国庆60、70周年”“93阅兵”“2010-2021年央视春晚”“建党百年”等国家重大活动仿真技术保障任务,取得了重大的社会效益和显著的经济效益。

 

图片 项目名称:工业互联网跨域异质数据关联建模与预测技术

项目完成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图片

 

  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的新型基础设施,是我国当前重大战略需求和“卡脖子”技术领域。作为工业互联网的核心技术,工业互联网数据建模技术面临“低质精准表征”、“异质耦合建模”、“分布优化计算”三个挑战难题。本项目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支持下,围绕三个难题提出了一套创新的工业互联网跨域异质数据关联建模与预测技术。突破了低质工业数据条件下基于伪标签数据高近似生成的高精准表征建模技术瓶颈;突破了多源异质工业数据耦合关联建模与融合学习技术瓶颈;突破了复杂高耗时模型在云边协同分布式高效计算技术瓶颈。代表性论文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至少8篇影响因子大于7.0、3篇影响因子大于10.0、2篇入选ESI,被至少20位国际知名Fellow或院士正面评价,产生了广泛国际影响。专利实现了工业互联网技术转化。核心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技术成果作为核心组件,应用于首个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多个大型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子、机械、汽车等行业,直接经济效益近10亿,企业降本提质增效效果明显,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对于推动我国工业互联网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突破与产业化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团队介绍:

图片

图片

 

图片项目名称:卫星星座覆盖分析与调度优化推演仿真平台

项目完成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项目围绕卫星星座覆盖的关键技术,以卫星星座覆盖分析和规划调度为核心,构建了从卫星星座覆盖分析形式化理论体系和算法框架、大规模任务协同规划方法到卫星对地观测应用的三位一体创新技术体系,提出了星座对地覆盖问题的覆盖函数理论,构建了星座对地覆盖问题的形式化体系,实现了星座对地覆盖计算问题的理论创新;提出了基于图元划分理论的星座对地覆盖问题求解算法框架,创新了多种基于划分的覆盖问题高效求解算法,极大提高了星座分析的计算性能;针对多星调度中面临的空间态势环境多变、任务执行窗口强依赖、规划操作约束复杂等挑战,提出了面向强时间窗口争用冲突下的大规模任务协同规划方法,显著提升了调度方案最优解的生成效率;针对国外航天专业工具软件对我国的技术封锁,独立研发了自主可控、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卫星星座覆盖分析与调度优化推演仿真平台,实现了在该领域对航天专业化工具软件STK的替代。项目取得了一批具有前沿性和影响力的创新成果,经国防科工局组织,由原航天九院院长陶家渠研究员为组长的专家组验收鉴定结论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工程应用价值,研究水平高,创新性强,具有前瞻性,总体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图片
▲ 卫星星座覆盖分析与调度优化推演仿真平台二维界面 
图片 
▲ 卫星星座覆盖分析与调度优化推演仿真平台三维界面

团队介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空间信息工程团队负责人为国家623专项(国家自然灾害空间信息基础设施专项)专家、湖北名师戴光明教授。团队由2名教授、2名副教授、2名讲师,以及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等共计50余人组成。团队自2005年以来,先后主持了“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民用航天预研项目、装备预研教育部联合基金、国防创新特区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一系列国家重大课题,旨在应用智能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解决航天领域中传统方法难以解决的系列复杂问题,在地火转移轨道设计、工程可靠性分析、星座优化设计、卫星规划调度、覆盖性能分析、单目标和多目标优化算法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工作,研发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航天基础软件平台CSTK(China Satellite Tool Kit),取得了一批具有前沿性的研究成果,显著地提高了航天领域智能计算的能力与水平,相关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已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奖励7项,出版学术专著5部,发表SCI等高水平学术论文80余篇,已获发明专利授权12项,已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3项。团队研究成果先后入选由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主办的第二届、第三届军民融合发展高科技成果展览,以及第21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等。

                                                                                                             来 源:中国仿真学会公众号

图片